從2015年暑假開始,尋訪古城裏大街小巷的1號門牌,足跡幾乎遍及古城的每處角落,迄今為止,曾華麗已經拍下市區1號門牌多達300多個。她的故事經早報報道後引發眾多古城文化愛好者的關注,大家都親切地稱她叫“1號大姐”。每一塊門牌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故事?今起,泉州市古城辦聯合東南早報,開設《古城Number 1》欄目,讓我們一起跟隨曾大姐的腳步,走進古街老巷,領略時光裏的泉州元素,尋找更多的“古城1號”,走讀古城街巷的活態文化。
台魁巷,地處古城西街,又名奇仕巷、東塔巷、白塔巷。清明時節,冒着細雨,記者跟隨“1號大姐”曾華麗,踏進這條充滿歷史與故事的老街巷。由西街往北拐入台魁巷,不遠處就是一株樹幹粗大、駝背生長的古樹,橫跨巷道,造型奇特;樹底下則有一間簡易老鋪子——“保和堂”(原為白塔巷1號),系明代著名理學家蔡清後裔開設的,專售祖傳祕製“白塔膏”。
台魁巷1號保和堂老鋪
【四方a集運倉】西街台魁巷1號
祖傳祕製兩百載 膏藥遠銷東南亞
“我們只售藥,不看病!”正在鋪子裏“值班”的蔡老伯告訴我們,台魁巷被稱做“白塔巷”的時候,就是因為他家鋪子門前掛着一隻巨大的五層白塔,用白紙和竹篾手工糊制的。這不僅是保和堂的標誌,也是這條巷子最出名的地方。保和堂白塔疔膏的歷史最少有200多年,“傳到我們已經是第五代了”。
蔡氏後輩得異人張王淑傳授疔膏祕方,反覆應用驗證,調整藥物比例,找出專治一切疔毒兼治外科諸症的配方,使之“應手奏效,識者珍之”。疔膏經世代傳授祕製,清嘉慶年間傳至蔡喜才的父親,蔡喜才繼承父業,使得塔膏在閩南一帶幾乎家喻户曉,遠銷至港澳台和東南亞各國。
生意日落血緣堅守 手藝面臨傳承困境
因以白塔為標記,其疔膏又稱白塔疔膏,對疔瘡或癰,無論初起、已成、潰後,均可應用。初起貼之能消,已成貼之能潰,潰後貼之能祛腐生肌,被視為“外科聖藥”。
“以前一個有賣藥,可以養活一家人,現在衞生條件好了,來買疔膏的人也少了許多。”今年68歲的蔡舜龍感慨地説,1952年,蔡喜才去世,“保和堂”由他的3個兒子輪流坐莊,10天一輪,各自制膏銷售,“後來又有後輩加入,輪值人數也多了起來”。
他説,泉州保和堂白塔疔膏入選第四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,如今以血緣關係繼承祖業,讓名聞遐邇的白塔疔膏得以沿傳下來,但可惜保和堂同樣面臨傳承困境,“生意不好做,很多年輕人都不想學做膏藥啦”。
這棵駝背老樹已生長了80多年
跨巷生長渾身是寶 “巷寶”成天然空調
粗大的樹幹從狹窄的小巷中頑強地抬頭向上生長着,樹幹1米多高處不是筆直向上,而是幾乎與地面平行,一樹虯枝扭曲延伸,猶如一盆巨大的盆景,在清明雨水的滋潤下,別有一番風情。這就是巷口處的那株白來葉樹,因其造型獨特,渾身是寶,如今已成為巷子裏代表性景物之一。
“樹是80多年前種下的,種樹人則是保和堂的蔡順斌,他當年還以為種的是芒果樹苗呢!”據今年80多歲的老街坊許錦標回憶説,歷經80多年風雨,樹幹一人已合抱不得。據《福建民間草藥》記載,白來葉又名漆孃舅、漆舅、雀榕、筆管樹、大葉榕樹、山榕。此樹葉有藥效,可解熱行氣,除濕消疹。
據介紹,這棵白來葉樹一年要落兩次葉,每一次都是葉子落得精光,三五天後立刻就發出新芽來。神奇的是,這棵樹的葉子可以治病,尤其是小孩子身上長了癤子之類的,摘幾片樹葉煮一煮喝,就能起到消炎的作用。有意思的是,這棵用來治“瘤子”的樹,樹幹上卻長滿了天然的“樹瘤子”,“除了入藥,到了夏天,這株大樹簡直成了一處天然空調,很受街坊喜愛”。
【四方a集運倉】
台魁巷得名與兩個故事有關。
其一,明代狀元莊際昌為該巷奇仕宮題“雁塔鐘靈”的匾額,希望泉州能出更多的宰相(台)和狀元(魁)。
其二與一段耐人尋味的教子故事有關。據傳西街一條小巷有一種瓜能手,他中年得子,故而非常寵愛。瓜農每次赴宴都會帶孩子去,一天親戚遷新居,正逢孩子不在家,他獨自赴宴,回家後抱着一顆瓜上牀睡覺。夜間一黑影從房間閃出,瓜農發現一把利刃插在他頭旁的瓜上,之後一連數日不見兒子蹤影。原來瓜農之子誤以為殺死父親,再也不敢回家,後投身行伍,幾年後竟屢立戰功,被薦升至提督,授缺閩省。他憶起兒時之事痛心自責,回家向老父下跪哭着謝罪。閩南俗語“寵兒宰瓜”,説的便是此事。因“宰”字閩南語與“台”同音,“宰瓜”遂成“台瓜”,人們便稱那條巷為“台瓜巷”,後諧音“台魁巷”。(記者 林福龍 李心雨 胡彥明 文\圖)